南开哲学系简报第10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29浏览次数:149

 南开哲学系简报第10期
南开大学哲学系党委编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一日
〖本期要闻〗   
  • “哲思中华情系南开”——第五届哲学文化周圆满落幕
  • “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田立刚漫谈“逻辑”
  • 张祥龙讲“时势造英雄——中国古代哲学之神圣处”
◇系务工作◇
“哲思中华情系南开”——第五届哲学文化周圆满落幕
    由我系团委和学生会承办的第五届“哲学文化周”于近日圆满落幕。本届“哲学文化周”自11月13日开幕以来,举办了名家讲座、哲思电影、知识竞赛、辩论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广大关注,为南开园呈现了一场饱含哲思韵味又充满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艺术盛会。
辩论赛和知识竞赛作为广受我系学生欢迎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本次文化周中再次成为亮点。“牵哲学之手,扬智慧之帆!”主题辩论赛通过传统哲思的主题,贴近生活的讨论,辩论与口才协会成员的加盟,评委的专业点评,让观众在慷慨陈词、激昂文字中领略到思辨的魅力。“我的中国我知道”知识竞赛吸引到18个院系齐聚智慧角逐的赛场。赛制灵活,赛题多样,让同学们在参赛过程中拓宽了知识视野,享受到比赛所带来的乐趣。
“哲海拾贝中国哲学”图片展,展示了中国哲学批判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魏晋玄学到隋唐的儒释道兼宗,宋明理学到近代各种哲学思潮的产生,始终同中国传统的伦理紧密结合,体现出整体、有机、连续、辩证的特征。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漫长如诗,厚重如山。
“哲学家放映厅”通过两部富有后现代气息的影片《发条橙》和《十二只猴子》的展播,揭示出一张病态压抑的工业化社会的真实缩影,展现了一次浓重悲剧色彩却象征人性真正回归的灵魂。
“哲人风采”主题讲座邀请到我系吴学国副教授和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带来精彩讲座,引领大家走近哲学的神秘殿堂。
本届文化周的成功举办,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走近哲学,交流哲思的平台,同时也为我系打开了一个传播知识、展示形象的窗口。(肖欣   官佩临)                                                           
“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田立刚漫谈“逻辑”
        11月27日下午,“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由我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田立刚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学会逻辑地思考”。
田立刚从“逻辑”一词的由来和多义讲起,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学和逻辑的定义,介绍了逻辑学的科学属性和特性,指出逻辑学应是文理兼备的,逻辑学的一般性质包括工具性、普适性、批判性。并引用了列宁的话“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来论证逻辑的重要性。随后又从专业角度介绍了逻辑学科的分支门类、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强调迁移应用,触类旁通。
田立刚在讲座中一直强调学逻辑的必要性,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重要学科中增设了逻辑学,《大英百科全书》曾把逻辑学放到各门科学的前列,世界著名大学都把逻辑学定为重点学科,国内系列专业硕士考试也将逻辑学列为必考题目。随后,他指出了逻辑学的意义和作用:逻辑学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获得新的知识,进行有效交际和正确表达等。                 (郭天秀)
  • 学术交流◇
           吴学国讲“从‘天人和合’到‘心境交融’”
11月17日晚,哲学文化周名家讲座的首场在新生科楼报告厅举行。我系吴学国副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从‘天人和合’到‘心境交融’——在佛学心性论影响下中国传统审美的转型”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副主任李国山教授主持。
吴学国从中国传统美学讲起,他指出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其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两个主要倾向,一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主张和谐的建构美学,二是先秦道家学派为代表的消解美学。在中国传统审美思维中,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
接着,吴学国话锋一转“阅读隋唐以后的诗歌,总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与以前的文学不同的新气象”,由此转入佛教心性论对中国传统审美的影响。他认为,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的文艺(特别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最后,吴学国分析了唐诗中“心境交融”审美经验的结构,“心境交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景互会”,即主客相交涉,包括“由景见心”和“以心摄景”;二是“心景互容”,即主客完全融合,包括“以景寓心”和“以心融景”或“以景摄心”。                                    (王国华 李鹏飞)
    张祥龙讲“时势造英雄——中国古代哲学之神圣处”
11月18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做客“哲学文化周名家讲座”为南开学子带来题为“时势造英雄——中国古代哲学之神圣处”的精彩演讲。副主任陈建洪副教授主持讲座并致欢迎词,副主任李国山等多位老师参加。
张祥龙首先向大家解释了“时势”的含义,他认为“时势”并非物理时间,亦非主观时间,而是一种“原发的时间意识”,他强调,这种“原发的时间意识”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灵魂。随后,他比较了中西古代哲学中殊为不同的时间观念,指出在西方古代哲学中,时间被虚无化了,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时间则是产生意义的源头机制,他称之为“原本时间”(“时势”)。这种“原本时间”(“时势”)来自阴阳的相交和生生不已,而由“互补对生”的阴阳相交所得且生生不已的“真实”(往事来者,彼情此景)不可测,不可对象化和计量化。“当时生成而出人意料”,正可谓“神”,而那些能抓住时机的人正可谓“英雄”。
其后,张祥龙又谈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原本时间”的表现。天地万物正是从阴阳相交和生生不已的“原本时间”中获得了生命的无限意义,他精辟地分析了“男女爱情”、“赶时髦”、“笑”等大家耳闻熟悉而并未深入探究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作了生动的哲学阐释。
最后,张祥龙还分别以“亲子之爱”、“老庄”、“禅宗”为例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佛三家各自具备的“原发的时间意识”,并断言中国哲学的复兴必不能缺少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原发的时间意识”的深刻认识。
                                              (李鹏飞、傅文星)
  • 学生活动◇
哲学研习会读书会探讨“哲学与生活”
    11月21日下午,哲学研习会在范孙楼124教室举办了以“哲学与生活——对技术思维的“傲慢与偏见””为主题的讲座,邀请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刘宇担任主讲。
刘宇以一位经济学博士独特的“选妻”方式引出了他的主题:将对方的各个条件编为一个清晰的数学模型,从中推导出可能从这一对象中获取的最大效用,以此作为选择的标准。然而以这种理性的方式选出的妻子就是最好的吗,和这位妻子相伴一生就是幸福的吗?刘宇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模型恰恰忽视了婚姻最重要的元素:情感。刘宇指出,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寻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本来是事实与价值、物质与精神、世俗与神圣二维并立的人类生活却在物质与技术的时代成为单维度的一元世界,人们已经习惯以物质、技术、算计来获得自身的幸福,可是,这并不是一条真正的幸福之路,尽管在物质与技术的时代成为社会的边缘,但人类只要追寻幸福的脚步不止,哲学就必有其一席之地。于是,当这种技术思维方式一再损害着人类的幸福,异化着人类自身,哲学就必将对此进行批判,以实现对技术思维的“傲慢与偏见”。    (蒋  迪)                                                 
  • 简  讯◇
○11月15至25日系主任王新生教授随校领导一起参加第三届公立大学国际论坛,并访问了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部分高校。
○我系2007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杜运辉获特等奖学金及“南开十杰”称号
○我系2008级本科生团支部获得“2009年天津市学校系统优秀团支部”称号
                                                                      南开大学哲学系党委《南开哲学系简报》编辑部
编:肖        箱:zhexuexijian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