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哲学系简报第11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3-29浏览次数:230

南开哲学系简报第11期
南开大学哲学系党委编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本期要闻〗   
  • “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喜获佳绩
  • 任晓明担任《逻辑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 我系举办“哲学与人生”师生交流会
  • “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严正诠释“哲学与传统“
◇系务工作◇
“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喜获佳绩
    近期,由我系李建珊教授主持的“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在国家、天津市及南开大学各级教学成果评比活动中喜获佳绩。
   “世界科技文化史”是由数学学院顾沛教授主持,李建珊作为第三完成人的教育改革项目“构建科学教育公共课新模式,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科学与人文双翼齐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期,此项目获得教育部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得天津市2008-2009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世界科技文化史”课程亦获得2009年“天津市精品课程”的称号。此外,与此课程的开设紧密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尝试——世界科技文化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获得了2009年南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世界科技文化史”是为了克服当前国内高校素质教育重人文、轻科学的偏向,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结合,由我系科技哲学专业骨干教师在全校文科本科生中开设的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公共必修课程。
    该课不仅对科技史中所包括的人类知识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而且将文化视角引入科技史教学,重在讲授人类科技成果的历史产生过程,并将科学还原为由科学家们从事的生动的人类活动,以启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科学进行整体的文化思考,理解科学本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创新精神。
    该课被确定为我校公共必修课10年以来为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本科生,受到了专家与学生的高度评价,其授课经验及教学理念被国内各相关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而近期教学奖项的频繁获得,则更加证明了该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方面所具有的示范性作用。  (宋  斌)
任晓明担任《逻辑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29个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名单。
其中,《逻辑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为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晓明教授。另外,我系张晓芒和李娜两位教授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该教材的编写。 (官佩临)
我系举办“哲学与人生”师生交流会
12月4日,“哲学与人生”——2009级本科新生与教师互动交流会在系会议室举行。交流会由党委副书记杨晓峰主持。系主任王新生教授,党委书记李君老师,副主任李国山教授,本科生班导师王阳、谢永康、宋斌、莫雷以及团委姜斯琪老师出席了此次交流会。
首先,系主任王新生为交流会致辞。王新生解释了此次活动的主题,“哲学与人生”是旨在围绕同学们关于哲学和人生中的困惑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他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促进新生成长进步。
 随后,在师生交流提问环节,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踊跃提出了很多与哲学相关的问题,老师们都积极给予回答。大家边听边记,表情专注,认真思考。大家在温馨、轻松的氛围中汲取了很多知识。在提问部分的最后,王新生主任引发09级本科生关于“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以及“我的目标是什么”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最后,党委书记李君肯定了此次交流会的效果,并向09级新生提出了三点建议:面对由中学生至大学生的转变,要明确目标;要想适应社会,提前去实践的经历至关重要;交流和沟通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要锻炼这种能力。(李倩玉)                                                             
“知南开知哲学”严正诠释“哲学与传统”
12月11日,“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在寒冷的冬日继续为哲学系09级本科生、研究生带来心灵的温暖。第三讲是由我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严正教授主讲,主题为“哲学与传统”。
严正首先提出三个疑问:怎样理解哲学,怎样理解传统,怎样理解两者的关系。他的疑问直入主题,引发大家对整场讲座的思考。严正先从什么是哲学开始讲起。他提出什么是哲学的追问,并解释哲学的追问是逆向的追问,是随缘的探索,因而哲学的探求在于结构和消解问题而不是真正找出问题的答案。哲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方法论,我们需要运用哲学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具有怀疑精神,要加入对自己生活的思考来理解所接受的知识;其次要具有比较的习惯,要在不同观点的辩驳中深刻理解问题的对错并理解其存在的原因。
随后,严正阐释了什么是传统。他认为传统就是一个领域内不变的东西,并将传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严正说:人是有想法、有理性的,因此我们的传统观念源于在幼年受过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而现实世界却是充斥着混乱的、多元化的,而传统也在其中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即存在着传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
此次讲座引发了大家对哲学、生活与传统的深入思考。 (通讯员 戴崴)
  • 学术交流◇
           刘高岑讲自我的实在基础和社会属性
12月7日,洛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院长、山西大学科哲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编委刘高岑教授应邀在范孙楼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自我的实在基础和社会属性”的精彩讲座。系主任王新生主持讲座,副主任李国山、陈建洪和多位老师参加了讲座。
刘高岑首先以“我是谁”这个常见而深奥的问题开篇,论述了自我问题在哲学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次,刘高岑介绍了当代哲学解决自我问题的四种不同进路:彻底否定自我的经验论进路、给予自我形上主体地位的认识论进路、肯定自我实在性的科学研究进路、以社会文化阐释自我的社会建构论进路。他进一步把这四种进路归结为以经验论彻底否定自我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的虚无论、肯定自我实在性并试图以自我统领各类精神现象的实在论和以人的社会性存在来解释自我的社会建构论三种解释方式。
 随后,刘高岑探讨了自我的实在基础和社会属性。他批判了经验主义在解决自我问题上的不合理性。其通过形上主体论和科学研究进路阐释了自我的实在基础,指出自我具有实在性,不在于观察性,而在于感受性,对自我的实在性研究要超越传统科学范式;另一方面,他以社会建构论阐释了自我的社会属性,并指出自我的社会性毋庸置疑,但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实在性。
最后,刘高岑得出了他对于自我问题的结论,即自我的社会属性和实在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对于自我的研究应并重社会实践层面和个体心智层面。(李鹏飞)
  • 学生活动◇
哲学研习会举办“什么是批判?”的学术讲座
12月5日,哲学研习会举办题为“什么是批判?——从康德到阿多诺”的学术讲座。对法兰克福学派和辩证法有深入研究的我系青年教师谢永康担任这次活动的主讲。
讲座伊始,谢永康先让大家说说自己对批判哲学的理解和困惑,同学们给出多个答案。听完同学的看法后,谢永康没有立刻解答而是让大家思考几个问题:批判对哲学具有什么作用?是对理论研究的一种超越,以便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还是想要在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果是后者,那么它对现实的功用是怎样的呢?是否真的是一种自我炒作?批判到底是一种信仰,一种依靠亦或是一种怀疑?究竟是不是对现实的一种颠覆?
随后,谢永康开始对困扰大家的关键问题展开讲述。首先,他阐释法兰克福学派是建立于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批判之上的理论体系,运用否定的辩证法表达理论,以便作用于实践领域。其次,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许多经典著作都冠以批判的名字,这绝非巧合。再次,康德的批判是一种唯理论的,与经验论相遇后极易形成二律背反,是一种“先验”和“超验”的批判模式。黑格尔的批判哲学是圆环式的回归模式,起点即终点,批判都被限定在这个区域之内。最后,他简要地讲述了阿多诺的批判,在超越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康德的先验哲学的界限后,回归到否定的辩证法上。                          (刘雪姣)                                             
                                                                      南开大学哲学系党委《南开哲学系简报》编辑部
编:肖        箱:zhexuexijian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