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哲学院简报第101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5-18浏览次数:787

                 南开哲学院简报第101期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编            二一六年四月十三日
〖本期要闻〗                               
  • 我院举办“学哲学,用哲学”师生交流会
◇院务活动◇
我院举办“学哲学,用哲学”师生交流会
3月30日,“学哲学,用哲学”师生交流会在317会议室举行。院长王新生、院党委书记王君,副院长李国山、谢永康,班导师田立刚、刘子桢,本科生辅导员、班级宿舍导师和全体2015级本科生参加了交流会。交流会由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晓峰主持。
王君书记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师生交流会是学院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好的传统,旨在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她鼓励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学院一定认真吸收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学院的发展。
交流会上,同学们围绕专业学习、课程设置、外语授课、实践实习、双辅修、时事热点的学习以及学习哲学过程中的困惑等多方面提出了疑问,老师们都给予了细致、耐心的解答。针对“中哲”“西哲”“马哲”三门专业课程安排较满、学习压力大的问题,李国山说,这是在多方考虑下计划安排的,下一步学院将对这三门课程分学期修读进行论证,合理解决此类问题。针对如何提高哲学专著的阅读效果等问题,谢永康鼓励同学们积极旁听高年级专业课和由学院专业教师举办的读书会,逐渐培养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针对专业讲座知识覆盖面较广、内容艰深难懂的提问,杨晓峰表示,下一步,学院将在每场讲座之前跟授课教师充分沟通,明确讲座主题和讲授范围,提高讲座质量。针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改革的建议,两位班导师建议同学们尽快适应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掌握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打牢专业基础,在学习中不断训练自己的哲学思维。
王新生院长作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类意见建议,体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外语授课、基础课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不解,他又进行了详尽补充和说明。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哲学专业知识,不断扩充知识储备,由“哲学+”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
交流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交流充分,同学们纷纷表示,“师生交流会”给了自己一个面对面与学院领导、专业教师交流的机会,不仅解答了很多学业上的困惑,更得到了思想上的提升。(朱祥超)
◇学术活动◇
南开中哲青年讲坛 “太极”与“性”—张栻、朱熹的不同解读
4月1日,“南开中哲青年讲坛”第三讲在哲学楼317举行。本次主题为“‘太极’与‘性’——张栻、朱熹的不同解读”,主讲人为我院青年教师吴亚楠博士,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严正教授主持,卢兴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多位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参与讨论。
讲座分为解题、张栻以“性”解“太极”的观点、朱熹早期对“太极”即“性”的认可、朱熹晚期之“太极”为“理”而非“性”、总结反思五部分。
首先,吴亚楠对讲座的选题进行了说明和阐发:即如何理解“太极”和“性”概念的结合,以及选择张栻与朱熹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然后,吴亚楠展开对于张、朱二人关于“太极”与“性”关系之不同言说的具体考察,通过文本的引入和考证,她细致地梳理了二人对此观点的阐发,并依次展开其核心观点。首先,“太极”即“性”是张栻富有特色并坚持如一的成熟观点。其次,朱熹早年也曾赞成“太极”即“性”,但是后期他的观点显示出明显的变化,主张“太极”为“理”而非“性”。
讲座最后,严正、卢兴、学院教师叶树勋以及在场同学分别对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提问;朱熹为什么选择了性理二分的思想进路、湖湘学与闽学工夫论的异同、朱熹与张栻的观点对现代的启发意义等问题,引发了大家热烈地讨论。
据介绍,“南开中哲青年讲坛”是由中国哲学教研室发起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本场讲座为该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旨在承续学科老传统,开创研究新境界。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辅导和学风建设,积极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和载体,在学校党委学工部、研工部和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哲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知南开知哲学”系列讲座、“南开中哲青年论坛”、“哲学院青年学子讲坛”等品牌活动,旨在繁荣学院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拓展学术视野。(董玲 朱祥超)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谈“基于多分法的范畴类型逻辑”
4月1日,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我院承办的“研究生学术周末”活动在318报告厅举行,活动邀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邹崇理为师生作了主题为“基于多分法的范畴类型逻辑”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任晓明教授主持。
讲座内容围绕热点话题——AlphaGo与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对局事件展开。邹崇理比较了人脑与计算机的区别,他说,人脑有计算机所不具备的机制,计算机对依据有限多的规则去构造和理解无限多的语句存在不足。而逻辑语义学研究语言机制的作用和价值,恰恰能够弥补这种不足。
邹崇理系统地介绍了研究语言机制的新进展——基于CCG设计的计算机分析器和多分法的概念、内涵。他认为,多分法是分析语言形成过程的一种方法,具有其独到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接着,他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基于多分法的范畴类型逻辑。第一,逻辑学一直关注语言的量化意义,自然语言中非连续复合量化句的语义处理非常独特,其生成采用多分法的分析模式显得必要。第二,格语法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重视语义的一个分支,其分析方式也彰显出多分法的特征。第三,自然语言句法语义分析中还有大量的现象,如双宾语动词短语、非连续的时间句等皆适用于多分法的分析。第四,多分法对范畴类型逻辑产生的影响是:引入多元左积和多元右积的概念,确立函子范畴的论元多元并列的推演规则和函子范畴论元增添的定理,以及框架语义解释中可及关系的多元化等。
邹崇理说,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需要模拟人脑构造和理解语言的机制,逻辑语义学正是对计算机的有效补充,未来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马新虎 朱祥超)
◇学生活动◇
职业导师工作坊”聚焦“公务员面试特点与应试技巧”
3月26日,“职业导师工作坊”第三讲举行。本场分享会以“公务员面试特点与应试技巧”为主题,邀请“学生职业发展导师”、供职于东丽区环保局的孙博和供职于和平区委的包英祥与在校生进行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晓峰主持了分享会。活动吸引了来自学院本、硕各年级的40多名学生参加。
  分享会上,孙博和包英祥分别结合自己参加公务员面试的经历,详尽地讲解了公务员面试的基本流程、准备重点和注意事项。孙博说明了“第一印象”在面试中的重要性,提醒同学们在面试时不仅需要着装得体、精神饱满、注重礼貌,同时要在面试中合理划分思考与陈述的时间,防止超时。包英祥联系哲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鼓励同学们坚定信心,利用好自己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参加面试之前注意提前了解面试单位的工作性质与业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在组织答案时做到语言简练,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分别就公务员报考条件、面试时间分配等问题与孙博、包英祥进行了探讨。  
    杨晓峰在总结中就孙博、包英祥作为“学生职业发展导师”给予学弟学妹们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勉励有意愿报考公务员的同学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岗位,提早规划,这样才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据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开展“职业导师工作坊”“求职训练营”等专项活动,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2016届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表》、进行“学生求职意向调研”等,实现毕业生的精细管理和精准帮扶;组织2017届毕业生提早设计求职简历并给予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修改,引导大二学生结合专业和个人实际撰写职业生涯规划等,着眼学生未来发展,帮助学生科学分析个人求职实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差异化、个性化解决方案。此次活动旨在为帮助学生找准公务员面试方向,掌握面试技巧,提高面试成功率。(沈彩虹 朱祥超)
◇简讯◇
○3月24日,我院2012届硕士毕业生、日本北海道大学在读博士生王天波,为同学作了题为“平成日本的中哲研究者”的学习报告。
○4月4日清明节,哲院学子汇聚在本部总理像前展开了缅怀已故优秀校友周总理的纪念活动。2014级、2015级本科学生代表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南开哲学院简报》编辑部
编:赵晓蕾            箱:1170753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