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哲学院简报第110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5浏览次数:507

南开哲学院简报
第110期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编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七日
〖本期要闻〗
◇“知南开 知哲学”系列讲座:陈晏清教授谈“我的哲学道路”
◇院务活动◇
知南开 知哲学”系列讲座:陈晏清教授谈“我的哲学道路”
10月25日,哲学楼318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术顾问、天津市哲学学会名誉会长、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陈晏清先生受邀为我院2016级本科新生作题为“我的哲学道路”的精彩讲座。院长王新生参加活动并发表讲话,讲座由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晓峰主持。
讲座中,陈晏清先生从“怎么走上哲学之路”和“在哲学之路上怎么走”两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他60年来从事哲学研究的感悟。内容深刻却不乏平实,发人深省。
首先,陈先生生动地回顾了自己数十年前走上哲学道路的经历:建国初期,国内变化日新月异,在此情景下,深深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给新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抱着“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期待,他毅然弃理从文,从此走进了哲学世界。先生反复提到“兴趣”二字,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他充分肯定了兴趣作为一种动力,能鼓舞我们奋斗开创的价值;同时也指出兴趣主要靠后天培养;并指明兴趣应升华成坚定的理论信念。表达了陈先生对晚学后辈的殷切希望:坚定信念,成为哲学人才。
在谈到“在哲学之路上怎么走”时,陈先生将自己的哲学道路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在前一阶段中,讲述了他在人大求学期间,结合自己当时精读马列原著的受益,以此鼓励当代年轻人应多读书、读原著;后一阶段是他自己的实践经历,他提出,不联系实际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研究现实有利于深化活化同学们对哲学的理解,使哲学有根,以此鼓励新生们投奔到时代中去。
陈先生用“返本开新”这个词来概括自己几十年来哲学研究历程。他解释道,“返本”即为回归马克思主义真精神,“开新”即为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局面。通过回顾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变革发展,回顾自己在其间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陈先生向同学们指出了“返本”的重要性。同时,他强调了哲学研究创新的必要性,提示同学们要将哲学的生长点落眼于现实社会。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会继续深入了解南开的治学道路,积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各位前辈的带领下规划好人生道路,能够学以致用,着眼于现实社会。(邓瑶张安琪)
◇学术活动◇
德国学者奥特弗里德·赫费做客我院谈“康德的世界公民理论”
10月28日,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哲学研究》杂志主编奥特弗里德·赫费教授应邀做客我院,为师生带来一场主题为“康德:一个来自哥尼斯堡的世界公民”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副院长李国山教授主持。
赫费从康德哲学对于知识、道德及两者的统一,以及教育学、共同感(包括艺术)、公民法律和历史的论述中展开对其世界主义的分析。他认为,康德的世界主义理论首先是在一种整体意义上论说的,即跨越各种界限的不同人共享一个理性。由此构成了康德所有理论的基础。他还特别指出,这一世界主义的理论并不仅仅局限在人类这一物种之上,而是面向整个世界,由此超越了物种中心主义而进入了普遍主义。
赫费认为康德哲学在多重意义上是世界主义的。他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论述:(1)认知的世界共和国;(2)道德的世界主义;(3)世界性教育;(4)更进一步的世界主义。他指出,这四个方面并非独立自存而是相互关涉的。其中第一个维度在整个理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即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所做的工作;第二部分是其理论的最终目的,即康德所追求的作为“最终目的”的道德;第三部分为公民成为合乎理性的道德存在者给出了相关标准,而这一道德存在者就是康德意义上的“世界公民”存在者;第四部分则将艺术涵盖在了世界性中,同时指出了康德在法律国家和历史哲学领域的世界主义的表达。赫费教授表示,康德的世界主义理论不仅使其本人成为了一名世界公民,而且对于当今全球化的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之后,赫费教授与现场的老师、同学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奥特弗里德·赫费,(1943.9—),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教授,海德堡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研究专家,赫费教授长期致力于原典的阐释和解读工作,主编有《经典阐释》(KlassikerAuslegen)丛书和《思想家》(Denker)丛书,同时担任德国《哲学研究》(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scheForschung)杂志主编;作为当代大陆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赫费教授在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成就突出,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当代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赫费教授已有近十种著作被译为中文,如《政治的正义性》、《康德生平、著作与影响》等。(陈源胡小玲)
研究生学术周末:赵广明谈“康德的宗教哲学”
11月4日,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哲学院承办的第282期研究生学术周末活动在哲学楼317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康德的宗教哲学--从‘至善’概念谈起”,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明,哲学院宗教学专业的张仕颖副教授主持。
赵广明在讲座一开始就强调了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培养人的思维方法以及促进人类循序渐进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阐发了要用康德哲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观点。在表明康德哲学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之后,赵广明围绕“自由”和“至善”概念讲述其对于康德宗教哲学的研究成果。
他指出,康德的“至善”概念意指人有德就应该享福,即德福相配。“至善”要求灵魂不朽,但并非是上帝的降临使人德福相配,而是当人达到自由与自然结合的状态,即“至善”境界时,才能使上帝降临,在此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其中,德指自由道德,即人可以为自己立法,并且是绝对的道德法则,表明人性自由是先天赋予的,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和宗教信仰。康德定义“自由”为“绝对的自发性”,人是自身绝对的起点;“幸福”指自然,即人在现实活动中获得的感性经验知识和理性知识。
讲座后,赵广明与同学们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王雪明)
◇学生活动◇
我院举办“五四”论文写作技巧经验分享会
 “马上要开题了,论文写作却没有头绪?如何能高效地积累论文素材?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进入大三,随着“五四”论文进程的开展,哲学院2014级本科生们面临着一个个困惑。
10月28日晚,由我院团委科创部举办的“‘五四’论文写作技巧经验分享会”在哲学楼103教室举行。活动邀请到王建军教授出席指导,在2016年度“五四”论文竞赛中获奖的李明炎、吴一鸣、吕双、康静怡、曲婉优、陈琅等六名同学应邀与会作经验分享。
分享会上,王建军教授指出,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实际是“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他认为,要想进入学术研究的状态,就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格。随后,他针对文献的选择、读书的方法和论文的开题向大家做了精要地说明,帮助同学们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写作的思路。
接着,李明炎从同学们在构思论文写作时普遍遇到的误区出发,提示在座同学写论文不要陷入套路,即盲目地触碰冷门或者所谓的空白区域,而是要认真地精读原著,做出思考。他表示,创新不一定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反而可能通过对过去问题的再思考、再审视而涌现出来。
吴一鸣、康静怡、陈琅、吕双、曲婉优分别就完成论文的四阶段“读书-定题-撰写-修改”、严密逻辑对写作的重要性、写作素材的获取与运用、脚注的添加与整合、导师的沟通与联络等方面做了详尽地介绍,鼓励同学们提早准备,认真对待,重视细节,交出一份负责任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同学们针对写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与在场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悉,本次分享会系哲学院学业辅导系列活动之一,近期还将根据同学们的实际需求,举行“四、六级备考经验分享”“数学读书报告的撰写技巧交流”“期末复习学习小组”“哲学专业经典书目读书分享会”等,助力同学们的学习。( 马龙 贾丽婕)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南开哲学院简报》编辑部
主编:李玫妍邮箱:1914016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