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锦程
发布者:宋媛发布时间:2017-03-23浏览次数:9420
|
基本信息: |
姓名: 翟锦程 | 性别:男 |
职称: 教授 | 职务: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 |
工作地址:南开大学哲学院 | 邮编:300350 |
办公电话: 85358358 | 电子邮件:zhaijc@nankai.edu.cn |
接待时间:周三 | |
学术兼职: 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 |
|
个人简历: 1988.6-1991.12 南开大学哲学系 助教 1992.1-1998.12 南开大学哲学系 讲师 1998.12-2004.12 南开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2004.12 至今 南开大学哲学系 教授 1998.12-2000.9 南开大学哲学系 副系主任 2000.10-2002.1 南开大学战略发展研究部 副部长 2002.1 至2014.10 南开大学战略发展研究部 部长 2012.11至2017.4 南开大学社科处处长 2017.4至2017.11 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 部长 2017.10至今 南开大学哲学院 院长 2013.9至今 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
教学情况: (一)本科生课程: 西方逻辑史、比较逻辑研究 (二)研究生课程: 硕士生:西方逻辑史、当代世界逻辑发展专题、比较逻辑
|
科研情况: (一)研究领域: 逻辑史、文化与逻辑 (二)学术专著: 1.《先秦名学研究》,独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简体版、台湾四章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繁体版。 (三)参编出版物: 1. 《逻辑学基础教程》(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承担第三章),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 2. 《批判性思维》(承担第二章),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 (四)学术论文: 1.《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研究和认识名辩学》(《哲学动态》1994年增刊) 2.《近代先秦名学研究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南开学报,2004年第5期) 3.《用逻辑的观念审视中国逻辑研究——兼论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2007年第4期) 4.《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逻辑哲学的新动态及其对中国逻辑研究的启发,论文,第一作者, 南开学报,2009年第5期 6.《墨子閒诂》题名疏证,论文,第一作者,重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近十年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论文,第一作者, 哲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7.明清时期西方逻辑学的传入与发展,论文,第一作者, 前沿,2010第2期; 8.A New Interpretation of Reasoning Patterns in Mohist Logic,《逻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9.The Importanc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Chinese Logic,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Vol.2), London: King’s College Publications, 2011. 10.从第一次传入中国的“西学”和印度“五明”知识体系的比较看逻辑与因明,论文,第一作者, 《因明》第五辑,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年出版; 11.论近现代时期关于墨家“类”范畴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 云南师大学报,2012年第3期; 12.History of Logic in China: 5 Questions, Automatic Press,2015,pp71-78
(五)科研项目: 主持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逻辑思想研究》(08JJD720044,已结项)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末至民初西方逻辑传入全过程背景下的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研究》(14AZX015)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八卷本《中国逻辑史》”(14ZDB013) (六)获奖情况: 《先秦名学研究》(2007年繁体版)获得天津市第1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证书编号:TJSKJ13-3-12)。 学术活动(组织/参与) 1.2007年,作为会议组织者,在南开大学组织召开第十一次中国逻辑史全国研讨会; 2.2010年,应会议组织方邀请,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参加第一届中国逻辑史国际研讨会,并做大会发言; 3.2013年,作为会议组织者,在南开大学组织召开第二届中国逻辑史国际研讨会,共有挪威、美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及我国港台地区学者、大陆地区学者60余人与会; 4.2014年,作为会议组织者,在南开大学组织召开第三届中国逻辑史国际研讨会荷兰、美国、德国、俄罗斯、比利时、瑞士、新西兰及我国港台地区学者,大陆地区学者60余人与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