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国:用生命点燃思想

发布者:林建武发布时间:2017-06-30浏览次数:708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南开新闻网记者  郝静秋


    “哲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问。卢梭曾说,人皆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处在奴役中。人的存在本质是自由,但他却由于自己的平庸和惰性,总是在逃避自由。哲学则试图恢复人的生命与这个自由本源的连接,使人确立生命的正当意义。”在南开园里默默躬耕20余载的吴学国如是说。


  从青年博士到哲学教授,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到印度哲学,吴学国始终致力于研究好的哲学。他认为好的哲学应当唤醒并时刻保守对自由的良知,恢复人的生存与自由的正当关系,使人认识到自由才是自己真正的存在使命。


  哲学是一种天生的气质


  1967年,吴学国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忙着解决温饱问题,可是十几岁的吴学国却是沉迷于玄想。“傍晚时分,干完农活回家,我总喜欢思考:宇宙从哪里来?地球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从何而来?……”每当回想起这一幕,吴学国总是感慨万千。


  因为有太多的问题等待解答,吴学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没有浪费一丝光阴,阅读了大量的哲学著作。“我最爱读黑格尔的古典哲学,那些闪耀着辩证法光芒的话语,让我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带给我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随着时间的深入,吴学国逐渐发现,哲学是一门难度特别大的学科。“它的创作不可能是哪天灵光一闪就能实现的,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哲学家,就必须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时间投入其中”。既是反思自己的过去,也是为了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本科毕业后,吴学国毅然报考了复旦大学哲学系。


  研究生在读期间,吴学国深深体会到“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和经历,一旦真的入了门,你可能就不会再对其他工作感兴趣了”。他说,对于今天的我们,选择哲学既是一种万幸又是最大的不幸。所谓万幸,是你会和许多哲学家打交道,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于不幸在于他们的天才与卓越,会把你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不得不经常感到自己的平庸。


  带着这样的压力,吴学国开始了痛苦并快乐的哲学之旅。1997年,他考入复旦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专业为佛教哲学。同一年,吴学国进入南开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佛教哲学、印度哲学和比较哲学研究,承担的课程有“印度哲学史”“佛教哲学”“比较哲学”等。


  一个精神世界的孤独探寻者


  “哲学同宗教、艺术、道德一样,是人类实现自由的途径。这种自由实现是精神的一个自我否定过程。我们只有不断打破一个旧的自我,才能孕育一个新的自我!”像凤凰涅槃一样,吴学国带着他对真理、对自由的无尽热爱,以及不断自我超越的激情,潜心研究哲学,不断挑战自我。


  2003年,吴学国第一本学术专著《境界与言诠——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开启了吴学国研究印度哲学的脚步。2017年出版专著《奥义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全五卷)。


  为了做好比较哲学研究,吴学国想办法弥补自己在印度哲学方面的不足。2005年,他开始接触奥义书,而这一研究,至今已进行11年。


  没有捷径,吴学国只能孜孜不倦、全身心地投入。对他而言,工作就是他的生活,工作就是他的全部。由于长时间地趴在书桌上研究写作,吴学国的眼睛慢慢看不清了。高达两千度的近视,让他的同事和学生忧虑不已。


  年近七旬的周德丰是哲学院的一名退休教授,与吴学国既是数载的同事,又是多年的邻居。他回忆:“学国老师常常在北村的报栏踱步,一晃就是两个小时。我从那儿经过,他经常看不见我。一方面是他在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他的眼睛真的看不清我。直到我叫他,他才知道。”提起这位老同事,周德丰字里行间都是对他的钦佩与欣赏之情。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学国老师踏实、淡泊,像是一只潜心研究的‘书虫子’,更像是精神界里徜徉的一名战士。他一个人在哲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行,与史料、文字、精神海洋博战,这其中的辛酸与艰难不是常人能体会的。”


  孤灯清茶,见证了吴学国一个个不眠之夜;海量文献,记录着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2017年初,这部耗费了吴学国十余载努力的《奥义书思想研究》终于出版。此书一经问世,很快在学术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年近八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方克立教授在读到该书后,亲自致电哲学院,表达对这部专著的赞赏之意:“全世界关于奥义书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吴学国老师的这部著作是目前国内汉语学界关于奥义书研究做得最好、最全面、最充分的,这是南开大学的一笔重要财富。”


  周德丰在看到这部专著后,赋诗一首赠与老友,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效法屈子赋离骚,楚客廿载何辛劳。披沥肝胆怅寥廓,煎熬心血照天烧。三部心经献荆璞,十篇佳制呈虞韶。手抚简编道珍重,持续海航勿停锚。”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吴老师这些年来潜心研究,不太被关注,但他是一个真正有影响的学者。他的学术价值在于长远,并会留在学术史上、留在同道者和知音的心里,咱们中国的学术圈子需要这样的孤军‘战士’!”哲学院院长王新生说。


  大学最终在于培养真正的“绅士”


  “谦谦君子”“彬彬有礼”是大多数人对于吴学国的第一印象。在他看来,“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要发现、激发和培养学生心中的自由种子,让它不断成长、发展,形成一个自由的人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在精神的价值,把真理和正义作为生命捍卫的一个基本目标。”


  他说:“在我们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制造符合市场要求的所谓‘人才’,而是要培养懂得并勇于捍卫人类内在精神价值和尊严的真正的‘绅士’人格。”


  吴学国坦言,自己有一种“好为人师”的冲动。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就像是看到春风中马蹄湖畔刚发嫩芽的柳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他们,并努力在他们身上发现一颗“自由”的种子,精心浇灌、培育,让种子不断发芽成长,让学生不断破茧重生。


  “一个好的学生碰到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自由发展的可能性,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一点指引作用。”吴学国郑重地说。


  在哲学院,有不少学生都喜欢私下里称呼吴学国为“吴大师”或者“大师”,甚至有些老师也这么叫他。吴学国了解后笑笑答道:“主要是调侃。”


  “我认为这种称呼更多的不是时下鄙俗的调侃与吹捧,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与仰慕。吴老师没有任何的架子,对待学生,有的只是倾听和尊重。”吴学国的博士生单虹泽说。


  吴学国长时间在哲学上的追求与探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自己的学生。


  曾经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了一年半的周会民,发现在北大找不到一个有吴学国这样博学的教授。因此,他从来南开就打算要延期两三年,以期不负他这个默默无闻的导师。“吴老师所学的内容和所写的内容,是目前国内绝大数学者所不敢学、不敢想的,比如唯识学、奥义书学,这在之前都只有大师才敢接触,而他却能醉心于此,并且能将这种醉心变成现实中汩汩流动着的清泉,滋润着许许多多像我一样身在沙漠里的干渴之人,这一点让我尤其佩服。”


  他和他的“自由本体论”


  吴学国一直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哲学是一门奢侈的学问。作为哲学工作者,不能只是享受思辨的乐趣,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面临的问题,促使人们更自由、更有尊严地活着。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每天都会面临哲学创作的艰难处境,“就像马克思说的,‘科学的入口处,就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我们搞原创性哲学,就仿佛是在跟黑暗和虚无打交道,刚开始什么也看不到,但你需要天天盯着它看,然后逐渐发现某种轮廓,然后越看越清晰,当它最终完全清晰后,再把它如实描绘出来。”因为经常看不出轮廓,吴学国常常几个月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而一旦动笔,又会发现篇幅远远超过预期,似乎一个很小的问题都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清。


  20多年来,他一直努力在建构接续西方哲学传统、吸纳印度哲学传统的一种全新的精神哲学,学生们给他这套理论命名为“自由本体论”,这项研究的完成,将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原创哲学体系极为匮乏这一极度尴尬的现实。


  在这套理论里,吴学国揭示出自由是存在、生命和精神的本质。他认为,人之为人的一个特点是生活在彼岸,总是想脱离现有的处境,到达一个理想的境界。这个舍此就彼的运动不是一个线性运动,它是从一个中心或者原点开始,向无限方向发射的爆炸性运动,具有无限维度。而每一个维度都会面临环境的不同阻力、密度和温度等状况。因此向不同方向发射的爆炸碎片,在一定程度后会慢慢凝固,形成一个确定的生命形态,并最终指向自我的中心。


  吴学国分析,在精神的自否定运动中,有4种维度是最基本的,它们构成精神生命展开的坐标。这就是精神的自身建构(自组织)、自身维持、自身否定和自身出离运动。这是生命不断扩张自己的4种意志,也是生命维持自身存在的先天必要条件。只有生命才有这种自由。作为自否定,自由自身的本性促使它从无过渡到有,从虚无创造出存在。


  吴学国多次强调哲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他说:“哲学应当是一种回忆,就是对人的本真自由的回忆。好的哲学应当唤醒并时刻保守对自由的良知,恢复人的生存与自由的正当关系,使人认识到自由才是他真正的存在使命并勇于承担它。”他认为哲学史研究可以促成这种回忆。哲学通过这种回忆守护人类自由,从而守护人类文明自身。


  在《奥义书思想研究》的结尾处,吴学国写道:“人类精神史的任何有价值的创造都是在自由推动下做出的成果,都是自由的实现,没有自由,人什么都做不了,没有自由,人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