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会议于南开成功举办

发布者:李金宸发布时间:2017-11-01浏览次数:459

(通讯员:刘钊)2017年十月28日,“新教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会议在哲学院102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哲学院张仕颖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程新宇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周玄毅副教授,上海大学哲学系刘友古副教授,以及来自黑龙江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的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开幕,张仕颖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参加会议的学者,并对学者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张仕颖副教授表示2017年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宗教改革对西方世界的宗教、哲学、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现代性的源头。

会议分为上下午两场,在上午场会议中,周玄毅副教授通过其论文《“因信称义”问题背后的“义|罪”概念框架——一个比较哲学的思路》论证了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更好地揭示了基督教教义的本质。张仕颖副教授通过其论文《再思马丁路德的称义思想——从〈称义教义联合声明〉来看》论述了应该把称义教义重新回归到路德的称义思想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教义澄清。林纯洁副教授在其论文《宗教改革与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化》中论述了宗教改革一场兼具世俗化与反世俗化的社会运动。刘友古副教授通过论文《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概念阐释》说明了宗教改革作为一种观念早已内化于圣经文本之中,它作为一种思想也早已嵌入欧洲社会历史传统之中。

在下午场的会议中,程新宇教授在论文《加尔文预定论的理论困境及其出路》中阐述了三条可能的解决加尔文预定困境的出路。刘伟冬老师在论文《论耶可比小说〈沃尔德玛〉中的爱的哲学》中阐明了耶可比观念中的爱是一种超自律的存在,是一种非感性的神性之爱。尚文华研究员在论文《从自主性到接受性:论施莱尔马赫的新宗教观》中阐述了自主性与接受性的张力存在与人的生活中,人的宗教性是人的接受性身份,人的接受性是宗教真正的起点。濮荣健老师在论文《理性和信仰:阿奎那〈神学大全〉中成圣的恩典》中对照圣经和《神学大全》分析了阿奎那在用理性服务信仰时的问题。于涛老师在论文《“终极关怀”的宗教理解和实践哲学诠释》中探讨了人生的终极意义、终极价值问题。

会议中各位学者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就新教思想的诸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张仕颖副教授宣布会议圆满结束,并表示欢迎各位与会学者再次来到南开哲学院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