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院举办“友爱与真理”第七届现象学工作坊

发布者:宋媛发布时间:2018-05-30浏览次数:544

(通讯员周建昊)519 - 20日,第七届现象学工作坊“友爱与真理”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优秀学者汇聚南开,与南开大学哲学院的中青年学者一道,就现象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展开研讨。

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与积累,汉语现象学研究呈现蓬勃之势,它在经典文本的翻译与解读、现象学与中国哲学比较研究和现象学与其他流派的会通等方面均有建树。现象学工作坊自2012年创办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会议,其宗旨是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其最新研究与思考的平台。此次工作坊主要从五个方面展现出现象学研究的热点与新思路。

一是现象学当中的“自我”与“他者”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靳希平评述了德国现象学家瓦登费尔茨关于陌生性的思想,强调陌生性与差异性的区分,并且展示了现象学方法在向着多层次日常性上还原的有效性;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伟梳理了“纯粹自我”概念在胡塞尔思想发展中的变迁,他指出,胡塞尔在《观念1》中主张的“纯粹自我”并不是《逻辑研究》中拒斥的“纯粹自我”,胡塞尔提出“纯粹自我”的主要动机在于交互主体性和注意力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蔡文菁围绕法国现象学家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自由”概念的批评,指出海德格尔的自由概念已经包含了规范性,并为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做出一定的辩护。

二是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比较分析。比较哲学的工作在哲学研究中富有独特的意义,而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古希腊哲学的比较和联系一直是很多学者的重要研究内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珏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蔡祥元分别以孝道和生死观为切入点比较了现象学和中国哲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杨光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鑫博士的报告则点出了现象学与古希腊哲学的紧密联系。

三是海德格尔哲学研究的新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马琳从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之起源”一文出发,讨论了几个核心概念的翻译问题,梳理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存有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王嘉新博士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寻视”概念做出反思,从而反思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董乐梳理了海德格尔前后期的“差异”概念,并且讨论了差异与本有的关系。

四是运用现象学方法解读近现代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增定首先讨论了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思想的哲学缘起和实质,之后梳理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这三位现象学对于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不同解释和回应,展示了“普遍怀疑”与对世界存在的朴素信任之间的张力;兰州大学哲学系教授石福祁挖掘和梳理了卡西尔和乌帕萨拉学派成员马克-沃高围绕概念的本质、构造、作用以及一些一般性的哲学论题展开的系列争论。

五是萨特研究的新思路。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马迎辉针对海德格尔对萨特的批评,结合文本与历史研究,力图证明海德格尔的批评并不合理,萨特没有遗忘存在,而是开辟出了人创造存在的新道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庞培培博士讨论了萨特的内时间意识理论,她指出,萨特继承了德国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道路,并且给出了一条在存在论上思考意识与时间之间关系的路径。

工作坊采取报告+评论+讨论的模式,报告人对内容精心准备打磨,评论人也同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甚至有格外认真的学者还事先撰写好了点评的PPT,讨论中,各位学者提出的问题也每每切中要害;在认真探讨的同时,会场一直保持着和谐的气氛,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本次工作坊“友爱与真理”之名的内涵——大家在友爱的氛围下共同探讨真理。

本次工作坊能够顺利举办,是与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本次活动也为南开中青年哲学学者与中国现象学研究新生力量的沟通架设了一座桥梁,相信南开哲学与中国现象学研究将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