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训练营|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的精神境界

发布者:李金宸发布时间:2018-07-30浏览次数:888

(记者 向南 摄影 梁钰君)725日下午,南开大学2018年全国中学生暑期哲学训练营系列学术讲座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的精神境界”在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举行。讲座由南开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吴亚楠主讲,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严正担任主持。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讲座主题的缘起。吴亚楠通过“道统说”讲述了儒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王阳明对于传承孔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王阳明心学思想与朱熹理学思想的不同,着重强调了王阳明思想在宋明理学中的突出地位。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吴亚楠简要介绍了王阳明其人。王阳明的学问研究是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他经历过“学历三变”、“教历三变”等转变;除此之外,王阳明的个人气质颇具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特点,王阳明因此也是一个“养得狂者胸次”的人。

讲座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第三部分,吴亚楠提炼讲解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首先,在本体论的意义上,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通过青年时期的“格竹”经历和“龙场悟道”,意识到“理”并不存在于外物,而在内心之中,而这个“心外无理”之“心”就是人先天所固有的良知。另外,“心外无物”是“心外无理”的自然延伸,吴亚楠通过“岩中花树”的比喻,指出王阳明不是否认外物存在,而是主张外物存在不能脱离“心”的存在。其次,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王阳明认为人应该“致良知”,即不断扩充、至极和实行自己的良知,按照自己本身固有的良知去行事。“致良知”是阳明哲学发展的最后形态和最后归宿。接着,在功夫论的意义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反对宋明以来僵化的“先知后行”的知行观。知行合一的核心命题是知行本体说,王阳明认为,“知”和“行”在没有被私欲隔断的时候本来就是合一的。最后,吴亚楠总结了王阳明的人生四境界,并为重点剖析了“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义。

在互动环节中,营员们就讲座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踊跃地进行了提问,吴亚楠一 一给予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