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若晖做客哲学院主讲“人何以能质疑鬼神”

发布者:李金宸发布时间:2019-05-13浏览次数:753

2019510日,百年南开哲学讲坛在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若晖主讲了“人何以能质疑鬼神——上博竹书《鬼神之明》中的人之知”。此次讲座由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严正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杨雷教授、我院叶树勋副教授与会,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与会聆听。

李若晖老师首先从如何看待中国哲学,如何对待简帛文献谈起,指出我们惯常的模式化思维不利于建构中国哲学,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在认识新事物时是将之尽力纳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去认识它,实际上是在消灭新事物。而拿着简帛文献去划入某个学派,也在这种熟悉化中降低了价值。因此,李老师认为我们应当引入逻辑框架,如其所是地建构中国哲学体系。引入西方的逻辑论证模式,来帮助简帛文献思想的建构,我们不仅要知道简帛文献说了什么,还要以逻辑为工具,发掘字句之间隐含的、未曾言说的思想。

接着,李若晖老师正式进入到楚简《鬼神之明》的内容讲解中。《鬼神之明》以“今夫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则以其赏善罚暴也”开篇,建立了赏善罚暴与鬼神之明之间的必然联系,鬼神之明体现在鬼神超越一切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而《鬼神之明》提出了对鬼神之明的质疑,并且这是一种质疑鬼神行为的低阶质疑。而人何以能够去质疑鬼神呢?这需要人能够完全理解赏罚所欲规定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完全知晓被赏罚者的行为,这就要求人能达到不低于鬼神之明的认知能力。在李老师看来,一些学者将《鬼神之明》归类于墨家文献是不当的。因为从《明鬼》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人决无能力,也决无资格去质疑鬼神。《鬼神之明》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严格区分于墨子学说。能够与鬼神相匹敌的人的认知能力,不是个体性的,也不是局部群体性的,而是全体性的,天下所有人的共同认知就是真知,就不低于鬼神之明。而这种认知能力的判断,其实是源于孟子。

严正老师评论说,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讲座。严老师还征引了《墨子》其他篇章中与《鬼神之明》内容类似的叙述以及权力的神秘性等与李老师展开了讨论,提倡同学们学习李老师的分析方法。

叶树勋老师指出,此次讲座不仅是一场《鬼神之明》的主题报告,还能够引导思考简帛研究怎么做,简帛文献有什么用,能够引导大家找寻研究简帛文献的新方法,而这种新方法甚至比再出土新的文献更加重要。

主讲结束后,李若晖老师和与会师生就如何看待给简帛文献“贴标签”,《鬼神之明》是在质疑鬼神的什么,《鬼神之明》分别与墨子和孟子的关系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两个小时的讲座让大家觉得意犹未尽。

现有研究大都基于《鬼神之明》文本之中所已言者,而未能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文本隐含却未曾明言者。面对一个文本,我们不但要看到其中说了什么,还要看文本以什么方式说,并由此推演出其思想整体,其隐含而未曾明言者,可由此得以显现。老师的讲座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方法,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