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哲学院简报第87期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编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九日
〖本期要闻〗
我院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关注“创业”与“公益”
5月9日下午,由院党委主办、2014级硕士生党支部承办的“筑创业梦·献公益心”主题党日活动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天津市励志青年、“轮椅老板”董伟。他被誉为“中国版霍金”,在克服病魔、自主创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还邀请到了天津义工联盟的北归、心动珠宝合伙人刘鹏等作为嘉宾,与党支部成员共同畅谈青年创业与公益爱心。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晓峰出席。
活动以“创业梦”和“公益心”为主线,分为缘起、奋斗、收获、感恩四个篇章。董伟的合作伙伴刘鹏谈到,董伟身上所具备的敢闯、敢拼、踏实、肯干的品质远远超过一个正常人,而这应当是其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在谈及做公益的初衷时,董伟说,他一路走来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这份温暖促使他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让这份爱心和公益继续接力。这份公益心不仅带给他志愿服务的快乐,更让他从中收获了美好浪漫的爱情。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互联网创业模式、公益事业的开展等问题与董伟进行了交流。
胡军为董伟颁发了南开大学“创业实践导师”聘书。支部成员为其献上书法作品“如玉人生,至坚至诚”,表达对他的敬意与感激。(胡小玲 崔昕昕 蔡慧)
◇学术活动◇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与我院师生谈欧洲与中国
4月30日,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大卫·贾斯珀(David Jasper)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二十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对宗教思想史的一个比较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院长陈建洪教授主持,我院相关专业的众多师生参加。
贾斯珀从诠释学的角度指出,历史塑造了文本,而通过解释经典文本也塑造了历史。自现代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解释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和欧洲在现代重新阅读各自的宗教原典不仅要面对文本本身,更要面对各自对于文本的阅读和诠释传统。文本的产生有着其独特的背景,我们现在的时代和经典产生时的境况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这样一个“后文学的时代”,当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经典?经典文本在当下如何发生作用?贾斯珀在讲座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解释学问题,留给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向贾斯珀提出了有关文本与解释、文化相对主义等问题,贾斯珀一一进行了回答。(沈敏一)
北大人文讲席教授来我院讲学
5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Rainer Schäfer应邀访问南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康德的先验演绎及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转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陈建洪教授主持。
Schäfer教授首先介绍了“先验的”及“演绎”在康德哲学中的含义,及其与费希特、黑格尔的区别。他简述了《纯粹理性批判》中两版先验演绎的内容,并着眼于第二版内容,分析了学界现有的几种阐释路径。在此基础上,Schäfer教授给出了自己对先验演绎的创造性解读。他主张,先验演绎可区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统觉伴随着所有表象,第二步则涉及到先验想象力和图形说之间的关系。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针对古典哲学的定义、康德哲学的心理主义倾向、先验想象力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提问,Schäfer教授对这些问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均进行了详尽解答。
5月7日晚,Schäfer教授又应邀参加了我院“费希特读书会”活动,与师生们就费希特的知识学进行了交流。Schäfer教授简述了费希特哲学产生的背景,并运用三幅简洁的示意图,呈现了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康德哲学中诸多范畴在费希特哲学中的演绎过程。师生们围绕知识学中一些艰深晦涩的概念与他进行了交流,就如何理解“想象力”、“自我意识”、如何理解“设定”与“规定”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沟通。(胡小玲)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5月14日,应我院邀请,国际知名古希腊哲学专家、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哲学系Mary Louise Gill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德性与理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院长陈建洪教授主持,我院相关专业的众多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M. L. Gill 教授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第二卷 1107a 中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德性”概念引入,逐步审视亚里士多德相关概念中涉及的五个元素:状态、适度、选择、理性、实践智慧,并强调“理性”对于将这些元素链接为整体所发挥的作用。
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同Gill教授一同探讨了“德性”实现路径、海德格尔等其他哲学家对于“德性与理性”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相近或相悖的观点等相关学术问题。其中,我院师生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与理性”的反向诘问、人与动物理性对比等问题引起了Gill教授的极大兴趣,并坦言在同大家的交流讨论中觉察出新的视角。(董笑歌)
“导师有约”李国山谈“语言哲学的新进展”
5月15日,副院长李国山教授应邀做客“导师有约——研究生师生交流下午茶”,在范孙楼114为研究生带来了主题为 “语言哲学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活动由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晓峰主持。
首先,李国山讲述了语言哲学历史的语境,语言的本性,意识的本性等相关内容;其次,指出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接下来,着重分析了语言哲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李国山表示,当代语言哲学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和语言学家的外部攻击以及语言哲学过于技术化和复杂化的内部缺陷。而要走出困境则需要语言哲学着力于人们如何提高借助于自然语言去表达和交流关于世界思想的能力。最后,他解析了语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差异,并强调指出他本人比较赞同折衷的观点,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
在互动讨论环节,李国山解答了“语言哲学如何通过语言达到所希望的目的”,“语言哲学对哲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等问题。(崔昕昕)
国学社讲座研习古人读书要义
5月10日下午,南开国学社围绕“优柔厌饫,致道成仁——古人读书方法切要”一题举办讲座,活动邀请我院严正教授主讲。
严正以现代人读书方式的变化以及不足之处展开话题,对比了古人和今人读书的差异,引出今人读古书的方法:同情的理解。严正认为,因为古籍时间久远,今人阅读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发挥空间,所以要先抱着完全相信的偏向心态,待大致掌握后再细细探究。严正也分析了读书方法的古为今用,明确表达了读书对现代人是非观念的重要影响。
严正提出“读书贵在心得”,他鼓励学子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追问,在追问中前进,在追问中提高自己,丰富和开拓自己的心灵,从读书中继承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颜季凌)
◇学生活动◇
研究生会举办优秀学子经验分享会
4月28日,研究生会邀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度“南开十杰”荣誉称号获得者侯振武作为优秀学子代表,做客研究生经验分享会,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分享学术心得。
“通过积累与灵感,提高学术研究素养”,人文社科类的研究讲究知识储备以及积极的思考,侯振武将灵感表述为“并不意外的意外成果”,因为虽然灵感是短暂的火花,但前提是长时间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考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接近和捕捉灵感。“通过交流与沟通,学会调动周边力量帮助自己”。侯振武认为研究生要善于与导师沟通,充分借力导师的指导;而与同辈之间,通过学习小组、研讨会等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上的碰撞,更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侯振武鼓励研究生们多多参加“挑战杯”“知行南开”等项目,一些暑期学校也是开拓眼界,助力科研的不错选择。“找准自己的定位,而后持之以恒”,侯振武表示,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定位。在科研中,也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万万不可做出有损学术诚信的行为。
此次分享会为正处于学术研究阶段的同学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更多的方向。同学们纷纷表示,侯振武的分享使自己收获颇多。(陈亚琢)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南开哲学院简报》编辑部
主 编:伊宁 邮 箱:1024551683@qq.com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编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九日
〖本期要闻〗
- 我院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关注“创业”与“公益”
我院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关注“创业”与“公益”
5月9日下午,由院党委主办、2014级硕士生党支部承办的“筑创业梦·献公益心”主题党日活动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天津市励志青年、“轮椅老板”董伟。他被誉为“中国版霍金”,在克服病魔、自主创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活动还邀请到了天津义工联盟的北归、心动珠宝合伙人刘鹏等作为嘉宾,与党支部成员共同畅谈青年创业与公益爱心。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晓峰出席。
活动以“创业梦”和“公益心”为主线,分为缘起、奋斗、收获、感恩四个篇章。董伟的合作伙伴刘鹏谈到,董伟身上所具备的敢闯、敢拼、踏实、肯干的品质远远超过一个正常人,而这应当是其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在谈及做公益的初衷时,董伟说,他一路走来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这份温暖促使他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让这份爱心和公益继续接力。这份公益心不仅带给他志愿服务的快乐,更让他从中收获了美好浪漫的爱情。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就大学生创业的困难、互联网创业模式、公益事业的开展等问题与董伟进行了交流。
胡军为董伟颁发了南开大学“创业实践导师”聘书。支部成员为其献上书法作品“如玉人生,至坚至诚”,表达对他的敬意与感激。(胡小玲 崔昕昕 蔡慧)
◇学术活动◇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与我院师生谈欧洲与中国
4月30日,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的大卫·贾斯珀(David Jasper)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二十世纪的欧洲与中国:对宗教思想史的一个比较反思”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院长陈建洪教授主持,我院相关专业的众多师生参加。
贾斯珀从诠释学的角度指出,历史塑造了文本,而通过解释经典文本也塑造了历史。自现代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解释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和欧洲在现代重新阅读各自的宗教原典不仅要面对文本本身,更要面对各自对于文本的阅读和诠释传统。文本的产生有着其独特的背景,我们现在的时代和经典产生时的境况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在这样一个“后文学的时代”,当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经典?经典文本在当下如何发生作用?贾斯珀在讲座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解释学问题,留给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向贾斯珀提出了有关文本与解释、文化相对主义等问题,贾斯珀一一进行了回答。(沈敏一)
北大人文讲席教授来我院讲学
5月7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Rainer Schäfer应邀访问南开,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康德的先验演绎及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转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陈建洪教授主持。
Schäfer教授首先介绍了“先验的”及“演绎”在康德哲学中的含义,及其与费希特、黑格尔的区别。他简述了《纯粹理性批判》中两版先验演绎的内容,并着眼于第二版内容,分析了学界现有的几种阐释路径。在此基础上,Schäfer教授给出了自己对先验演绎的创造性解读。他主张,先验演绎可区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统觉伴随着所有表象,第二步则涉及到先验想象力和图形说之间的关系。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针对古典哲学的定义、康德哲学的心理主义倾向、先验想象力的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提问,Schäfer教授对这些问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均进行了详尽解答。
5月7日晚,Schäfer教授又应邀参加了我院“费希特读书会”活动,与师生们就费希特的知识学进行了交流。Schäfer教授简述了费希特哲学产生的背景,并运用三幅简洁的示意图,呈现了费希特知识学的三条原理,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康德哲学中诸多范畴在费希特哲学中的演绎过程。师生们围绕知识学中一些艰深晦涩的概念与他进行了交流,就如何理解“想象力”、“自我意识”、如何理解“设定”与“规定”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沟通。(胡小玲)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5月14日,应我院邀请,国际知名古希腊哲学专家、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哲学系Mary Louise Gill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德性与理性”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院长陈建洪教授主持,我院相关专业的众多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M. L. Gill 教授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第二卷 1107a 中对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德性”概念引入,逐步审视亚里士多德相关概念中涉及的五个元素:状态、适度、选择、理性、实践智慧,并强调“理性”对于将这些元素链接为整体所发挥的作用。
演讲结束后,现场师生同Gill教授一同探讨了“德性”实现路径、海德格尔等其他哲学家对于“德性与理性”问题与亚里士多德相近或相悖的观点等相关学术问题。其中,我院师生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与理性”的反向诘问、人与动物理性对比等问题引起了Gill教授的极大兴趣,并坦言在同大家的交流讨论中觉察出新的视角。(董笑歌)
“导师有约”李国山谈“语言哲学的新进展”
5月15日,副院长李国山教授应邀做客“导师有约——研究生师生交流下午茶”,在范孙楼114为研究生带来了主题为 “语言哲学的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活动由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晓峰主持。
首先,李国山讲述了语言哲学历史的语境,语言的本性,意识的本性等相关内容;其次,指出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语言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接下来,着重分析了语言哲学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李国山表示,当代语言哲学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和语言学家的外部攻击以及语言哲学过于技术化和复杂化的内部缺陷。而要走出困境则需要语言哲学着力于人们如何提高借助于自然语言去表达和交流关于世界思想的能力。最后,他解析了语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差异,并强调指出他本人比较赞同折衷的观点,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
在互动讨论环节,李国山解答了“语言哲学如何通过语言达到所希望的目的”,“语言哲学对哲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等问题。(崔昕昕)
国学社讲座研习古人读书要义
5月10日下午,南开国学社围绕“优柔厌饫,致道成仁——古人读书方法切要”一题举办讲座,活动邀请我院严正教授主讲。
严正以现代人读书方式的变化以及不足之处展开话题,对比了古人和今人读书的差异,引出今人读古书的方法:同情的理解。严正认为,因为古籍时间久远,今人阅读时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发挥空间,所以要先抱着完全相信的偏向心态,待大致掌握后再细细探究。严正也分析了读书方法的古为今用,明确表达了读书对现代人是非观念的重要影响。
严正提出“读书贵在心得”,他鼓励学子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追问,在追问中前进,在追问中提高自己,丰富和开拓自己的心灵,从读书中继承古人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颜季凌)
◇学生活动◇
研究生会举办优秀学子经验分享会
4月28日,研究生会邀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度“南开十杰”荣誉称号获得者侯振武作为优秀学子代表,做客研究生经验分享会,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分享学术心得。
“通过积累与灵感,提高学术研究素养”,人文社科类的研究讲究知识储备以及积极的思考,侯振武将灵感表述为“并不意外的意外成果”,因为虽然灵感是短暂的火花,但前提是长时间的积累。只有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考到了一定程度,才能接近和捕捉灵感。“通过交流与沟通,学会调动周边力量帮助自己”。侯振武认为研究生要善于与导师沟通,充分借力导师的指导;而与同辈之间,通过学习小组、研讨会等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上的碰撞,更是产生“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侯振武鼓励研究生们多多参加“挑战杯”“知行南开”等项目,一些暑期学校也是开拓眼界,助力科研的不错选择。“找准自己的定位,而后持之以恒”,侯振武表示,在研究生阶段,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定位。在科研中,也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万万不可做出有损学术诚信的行为。
此次分享会为正处于学术研究阶段的同学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更多的方向。同学们纷纷表示,侯振武的分享使自己收获颇多。(陈亚琢)
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南开哲学院简报》编辑部
主 编:伊宁 邮 箱:10245516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