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巍作客哲学院谈何物存在的中国解答

发布者:宋媛发布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1530

   (通讯员:华良晨  刘嘉敏)2018年10月18日,研究生学术沙龙在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巍做“何物存在的中国解答——以道家的‘有无之辨’为线索”的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中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卢兴主持,中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叶树勋任点评人,哲学院教师吴亚楠与会,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会聆听。



    李巍主要从道家的“有无之辨”来阐释“存在”这一本体论问题在中国古代的解释。李巍指出“存在”不仅是西方哲学谈论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以道家为代表的哲学家们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解释。《庄子·齐物论》中所指出的“孰有孰无”涉及到“有无之辨”的语义对象,而“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是将“有无之辨”递归为“有谓”与“无谓”的区别。李巍指出“有谓”可以制造对象,而对于对象“无”能否被制造,魏晋时期王弼与郭象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接着李巍从庄子的“无生于有”思想引出中国哲学如何谈论“有”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哲学中“有”作为存在概念,与西方哲学表示性质的抽象概念“being”不同,它是根据一定语境限制来表示世界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李巍总结道谈论何物存在中国解答的意义不只在于探讨中国哲学思想,更在于为未来西方哲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叶树勋指出这次讲座不仅是探讨关于何物存在的问题,也是引导哲学研究者运用逻辑知识寻求普遍道理的过程,这让在座师生对中西哲学的关系问题有一个新的理解:在进行“以西格中”的同时也应看到“以中格西”,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可以帮助师生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



    会后,李巍和与会师生就“中国是否存在非对象化的‘无’”、“王弼‘圣人体无’思想”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该讲座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三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对存在问题的探讨,为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研究哲学问题的方法,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