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国谈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主体性悖论

发布者:宋媛发布时间:2019-03-18浏览次数:1337

    (通讯员:华良晨)2019年3月14日,2019年哲学院教师系列讲座第一讲在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教师张俊国做“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主体性悖论”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哲学院副院长贾江鸿主持,哲学院教师李国山等与会,在读博士、硕士生与会聆听。



    张俊国指出在人类主体性在哲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胡塞尔来说,人类主体性问题是先验构造活动和意义构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明确地提出了人类主体性悖论:“人既是建构世界的主体,同时又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对象”。
    面对这一理论困境David Carr认为主体性悖论是先验主体和经验主体之间的矛盾,并且二者不可调和。Dan Zahavi赞同胡塞尔将主体性悖论理解为先验主体和经验主体之间的矛盾,但是,与Carr的观点不同,Zahavi认为这二者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据此,Zahavi主张先验主体具有主体间的交互性。Carr回应道,先验交互主体性对先验构造是非常重要的,但先验主体解释了先验交互主体性的构造来源;而Zahavi认为先验主体的构造活动是需要先验交互主体的,这样就产生了无限的循环。



    Carr和Zahavi的理解主要基于将先验交互主体性理解为先验领域和经验领域中主体性的矛盾。基于主体具身性的双重性,张俊国认为可以将这一矛盾转化为先验领域中原真性和交互主体性之间的矛盾。先验主体的身体在世界的空间构造中不仅是构造主体,因此是绝对的;同时,也是被构造的对象,因此是相对的。并且,通过“双重感知”,我们发现主体的内在性和外在性在构造意义上是可以相互切换的,正是这种主体性既作为感知主体,又作为被感知对象使得主体具身化的双重性得以可能。因此,我们可以将主体性悖论出现的原因追溯至主体具身性的二重性。

    由此可见,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使得主体-世界这样一种二元现象学结构变成了主体性-交互主体性-世界三元结构。最后,张俊国指出胡塞尔对西方哲学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探讨交互主体性转向的实现与发展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会后,张俊国与在座师生就“构造世界的主体和构造世界的对象矛盾何在”,“与世界断绝联系的孤身一人如何体现交互主体性的作用”以及“经验主体和自身身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据悉,2019年哲学院教师系列讲座旨在展现哲学院青年教师的学术风采,更好的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哲学院学子树立良好的学术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