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志鹏)2021年10月24日晚,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与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联合举办了“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二场讲座,该场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研究员主讲,主题为“从哲学到哲学史——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回顾、反思与重构”。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卢兴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若晖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效雷教授、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辛红娟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蔡觉敏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严正教授、吴克峰教授、邰谧侠副教授、叶树勋副教授、单虹泽老师、廖娟老师、郑随心老师、郎需瑞老师以及4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场聆听并参与讨论。
陈霞研究员在讲座中首先回顾了“中国哲学”学科自其建立以来的百年历史。她指出,“中国哲学”的第一个知识体系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也正因此,“中国哲学”学术框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哲学化过程,“哲学”学科的引入导致了经学走向了终结。“中国哲学”的第二个知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阶级等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个体身份和思想形态进行描述与评价,正是马列的传入带来了中国思想在哲学层面的革命,这一哲学上的革命与中国的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从而也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思想界的领导地位,此外,伴随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还有德国古典哲学,这使得中国哲学传统在形而上学方面有了创新的可能,这使此前长期的“西学东渐”过程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哲学”学科的历史经验为当下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陈霞研究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当前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现状进行了评点和说明,并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予以展望,并从方法论的高度总结了若干经验。她指出,新的中国哲学三大体系针对现在和未来,前辈学者做出的努力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前辈学者的成果,调动世界哲学资源,继续使中国哲学思想具有恰当的哲学形式,深入思考和推动当代哲学三大体系建设。
讲座的最后,陈霞研究员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保持一个开放的胸襟,立足于我们的传统,慎思明辨、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从传统出发拥抱世界,把其他文明的优秀元素融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促成传统文化的“双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品格,从而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
陈霞研究员讲座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就讲座主题与陈霞研究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彼此提出看法,充分交换意见,本次讲座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落下了帷幕。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陈霞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CIPSH),研究领域为道家与道教文化、中国哲学、宗教学。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布朗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波尔多政治学院访问学者。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道家哲学引论》《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等,主编有《道教生态思想研究》《王明集》,参与了《道教与生态》《人类的宗教》《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典籍大全提要》《抉择——二十一世纪看<易经>》等著作的英汉互译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一百多篇。
本次讲座由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与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联合主办,是“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第二讲。“克立讲坛”是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活动,冠名旨在纪念该学科创始人方克立先生(1938-2020)。该讲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会议、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前学界聚焦的前沿热点问题,鼓励师生之间、不同领域研究者之间进行平等深入的探讨,意在突破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壁垒,搭建兼具互补性和合作性、专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克立讲坛”海内外名家系列则主要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大家展现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本次陈霞研究员的讲座兼具广度与深度,既有宏观的脉络梳理,也有微观的个案剖析,充分体现了“克立讲坛”聚焦前沿、平等交流的学术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