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历史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哲学先贤
  • 师资队伍
    • 在职教师
    • 荣休教师
  • 教育教学
    • 本科教学
    • 研究生教学
  • 学术科研
    • 学术成果
    • 学术活动
    • 讲座信息
    • 读书会
  • 党群工作
    • 学习活动
    • 院长信箱
  • 学生工作
    • 三全育人
    • 就业信息
    • 资料下载
  • 招生信息
    • 本科生
    • 硕士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 国际交流
  • 资料中心
  • 校友之家
    • 校友活动
    • 校友名录

导航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历史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哲学先贤
  • 师资队伍
    • 在职教师
    • 荣休教师
  • 教育教学
    • 本科教学
    • 研究生教学
  • 学术科研
    • 学术成果
    • 学术活动
    • 讲座信息
    • 读书会
  • 党群工作
    • 学习活动
    • 院长信箱
  • 学生工作
    • 三全育人
    • 就业信息
    • 资料下载
  • 招生信息
    • 本科生
    • 硕士研究生
    • 博士研究生
  • 国际交流
  • 资料中心
  • 校友之家
    • 校友活动
    • 校友名录

学术科研

  • 学术成果
  • 学术活动
  • 讲座信息
  • 读书会
  • 当前位置: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 张晓芒教授谈论文写作技术规范及技巧
    2019-10-25
    (通讯员 王安南 王江雨)2019年10月24日,南开大学逻辑学教研室张晓芒教授在哲学院318会议室为哲学院学生开展了一场《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基本技术规范及同一律意识》学术讲座。张晓芒借由一个分割图形的游戏引入今天讲座的主题,并指出,思维的逻辑性(确定性)和思维的辩证性(灵活性)在论文写作中缺一不可,既要遵循基本的格式规范、进行严密的论证,也要把握在不同条件下同一律的灵活运用。张晓芒指出一篇好的论文,应“重在创新、贵在规范、妙在气韵”。创新,要求我们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气韵,则是大量写作经验的积淀。这两种特质都要求平时的积累,而规范则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快速达成的。由此,他重点讲授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词语混用现象的规范问题;其二,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问题;其三,引文注释句式的规范问题;其四,引文注释格式的规范问题。张晓芒再次强调,在论文写作中,要以一定的书写规范行为,表明我们对这种“人为的规范”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他向我们提出了两条宝贵的建议:首先,按照不同刊物的论文要求,规范注释格式;其次,要养成勤查工具书或规定的习惯,力求做到规范。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查看详情
  • 学术沙龙:“爱为何物——我们为谁而爱”
    2019-10-23
    (学生记者 张婧 摄影 廖添胤)10月21日,哲学院“爱为何物——我们为谁而爱”沙龙在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魏犇群做客沙龙,以“爱为何物——我们为谁而爱”为主题展开演讲并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在此次沙龙活动中,魏犇群从爱与道德的抉择、爱与喜欢的区别、爱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他认为,爱与喜欢最大的区别是两者的顺序不同,喜欢是对现在对象的一些具体的特征而产生的情感,爱则不需要知道这些具体的特征。此外,魏犇群还向大家介绍了爱的四个特征。  主讲人发言结束后,同学们围绕“爱的主动与被动”“对爱的情感的断定”“男女情爱与父母之爱”“爱的持续性”等话题自由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魏犇群还对当下大学生正在面临的诸如“校园爱情”“单恋”“社交软件下的‘廉价爱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引导同学们做更深度思考。  据悉,此次“爱为何物——我们为谁而爱”沙龙由哲学院学生会学术部举办,旨在引发同学们对当今社会的爱的思考。
    查看详情
  • 哲学院外哲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讲座第一讲“萨特的本真伦理学:困境与出路”
    2019-10-11
    (通讯员 梁健楠)2019年10月10日,哲学院外国哲学研究生学术沙龙系列讲座(二期)的第一讲于哲学院317会议室举行。外国哲学教研室教师郑辟瑞、贾江鸿、张俊国及伦理学教研室教师钟汉川、魏犇群出席讲座,报告人为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崔昕昕,在读博士、硕士生到场并参与讨论。报告人崔昕昕站在伦理学的角度,从萨特对海德格尔“本真”(authenticity)概念的批判入手,对萨特意义上的“本真”的定义和三个条件进行了阐述。她指出,萨特哲学中有关自欺(bad faith)、他者与纯粹反思分别构成了研究本真的原因、困境以及出路。崔昕昕认为萨特本真伦理学具有客观的维度,在走向本真的路上有两个绊脚石,一是自欺,二是他者。但是个体从自欺走向本真是可能的,自欺当中隐藏着自由的谋划、选择的谋划;而在他者的注视下主体除了有阻碍自由和实现自我的一面,也有借以拯救自身的一面。崔昕昕认为,萨特的纯粹反思是促成从自欺走向本真的手段,但萨特他自己却并未指出意识在什么时刻能够从不纯粹反思转变为纯粹反思,因而其本真伦理学又是一种“暧昧”的伦理学。会后,崔昕昕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就本真的本体论、伦理学维度及自欺概念的界
    查看详情
  • 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James Sterba教授来哲学院讲学
    2019-06-18
    2019年6月12日与13日下午,美国圣母大学教授JamesSterba在南开大学哲学院317会议室做了两场系列讲座。讲座题目为“伦理相对主义的挑战”以及“从理性到平等”。哲学院伦理学教研室林建武副教授主持讲座,伦理学教研室曹钦副教授,魏犇群博士与会,哲学院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会聆听并参与讨论。在6月12日的讲座“伦理相对主义的挑战”中,Sterba教授详细说明了,为什么将伦理或者道德看作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进而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辩护是困难的。Sterba教授将这种诉诸文化、语境的道德辩护称为伦理相对主义的挑战。通过翔实的案例分析,Sterba教授论证了我们通常生活中体会到的许多道德冲突,道德争议并不能支持伦理相对主义的观点。在6月13日的讲座“从理性到平等”中,Sterba教授说明,人的道德行动中有自利和利他的双重要素,而维持这种要素之平等的就是我们的理性。将这种理性运用到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我们的这种理性会让我们支持一种平等的价值,一种平等的福利政策,我们与后代人之间,穷人与富人之间都需要这种理性带来的平等。报告结束后,Sterba教授与在座师生就伦理相对主义与道德实在论的关系,伦
    查看详情
  • 哲学院教师系列讲座第六讲“Rousseau’s‘Revolution’in the Global Context”
    2019-06-05
    (通讯员:高萌)2019年5月17日,教师系列讲座第六讲在317教室举行。南开大学哲学院教师范广欣做“Rousseau’s‘Revolution’intheGlobalContext:NakaeChomin’sClassicalChineseTranslationofTheSocialContractandItsReceptioninChina”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哲学院副院长贾江鸿老师主持,哲学院教师曹钦与会,在读博士生、硕士生与会聆听。该报告是关于中国现代革命概念是如何通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产生的。自清末以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直被视为中国革命的福音。例如,最有影响力的汉译本作者何兆武认为,人民的革命权利是卢梭作品中心思想。然而,美国和英国的研究卢梭的主流学者一致认为,卢梭并不支持革命是作为解决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有效方法。范广欣指出卢梭与革命之间的联系是有争议的,中国人对这种联系的看法源自于他们阅读卢梭的传统,这一传统始于1898年,当时《社会契约论》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19世纪80年代首次被翻译成中文,这是由日本儒士、法国归国留学生N
    查看详情
  • 陈亚军谈布兰顿哲学的内在结构
    2019-05-14
    (通讯员:王恩惠)2019年5月9日,南开大学研究生学术周末于哲学楼317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陈亚军作“布兰顿哲学的内在结构”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郑辟瑞主持,哲学院教师王南湜、王左立、李国山、王建军、安靖、张俊国、侯振武出席讲座,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会聆听。陈亚军指出,布兰顿哲学是由四个层层递进的有机部分构成的整体,用四个关键词表达即为规范、推论、交流、世界。布兰顿认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在于运用概念的实践,运用概念即掌握规范。这一点与康德相近而与笛卡尔不同。对于规范的本性问题,布兰顿既不赞成康德式的“规则主义”解答,也不赞成“规律主义(regularism)”的解答,他给出实用主义的解答。他认为,制约我们的不是规则,而是我们对规则的理解,即我们的规范态度,它是在实践中实际存在,通过奖惩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而奖罚可以诉诸规范的方式。仅限于规范维度的讨论没有解决语义问题。对此,布兰顿提出了与表象主义不同的思路:实质推论,即在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内容的推论。布兰顿的立场是强推论主义的,即认为推论是一种更加宽泛的联系,其前提与结论不仅仅是具有命题内容的断言
    查看详情
  • 每页 6 记录  总共 184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8/31 跳转到 

联系方式

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同砚路38号南开大学哲学院

邮编:300350电话:022-23508268

常用链接

  • 北京大学哲学系
  • 清华大学哲学系
  • 武汉大学哲学院
  • 人民大学哲学院
  •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北师大哲学学院
  • 吉林大学哲学院
  • 南京大学哲学系
  • 微信公众号

津教备0061号 津ICP备12003308号-1 津公网安备12010402000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