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姓名: 李淑梅

性别:女

职称: 教授

职务:


邮编:300350

 

电子邮件:lism6@nankai.edu.cn


个人简历:

李淑梅, 女,祖籍河北黄骅,天津塘沽人,1954年6月生。1973-1976年,南开大学哲学系上学, 1980-1983年,南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1989年,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一1995年在希腊雅典大学哲学系读博士后,2002年在美国哈佛哲学系访问学习半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情况                                                              

(一) 本科生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人的哲学


(二)研究生课程:
硕士研究生课程: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著作研究
当代政治哲学著作研究
政治自由主义研究
西方哲学原著研读
西方认识论史
博士研究生课程: 马克思哲学著作研究
当代政治哲学著作研究


(三)研究生名单:(已毕业和在读的)


科研情况                                                       

(一)研究领域: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治哲学。
(二)学术专著:
1. 《认识结构研究》1993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 《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3. 《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合著)1996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4. 《社会意识论导论》(合著)1998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合著)2001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 主编出版物:
1. 《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参编)199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 学术论文:
1. 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的理论,《南开学报》1983年第5期。
2. 应着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王国的理论,《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
3. 对“机器能否超过人”的哲学思考,《南开学报》1989年第4期。
4. 从物质生产工具的视角探察主客体关系,《江汉论坛》1989年第8期。
5. 对认识如何可能的回答,《哲学动态》1990年第5期。
6. 试论认知图式在认识中的作用,《南开学报》1990年第5期。
7. 哲学基本问题回答方式的历史演变,《南开学报》1991年第2期。
8. 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1期。
9. 时间节约规律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哲学动态》1992年第7期。
10. 自然必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南开学报》1993年第2期。
11. 论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由观,《江汉论坛》1993年第5期。
12. 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求索》1994年第5期。
1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现代特征及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南开学报》1996年第6期。
14. 异化及其扬弃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南开学报》1996年第6期。
15. 论人类自由:真、善、美的统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9期。
16. 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南开学报》1997年第5期。
17. 现代社会秩序的确立与人的自主发展,《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
18. 论物化社会关系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历史作用,《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
19. 探讨人性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其变革,《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
20. 人的需要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8期。
21. 哲学历史观念及其变革,《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22. 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
23. 哲学实践基础的发现与哲学的变革,《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7期。
24. 经济全球化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3月19日。
2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形而上学的超越,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26. 实践性辩证存在方式与认识的辩证法,南开学报2003年第1期等。
27. 知识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运作方式,《学术研究》2004年第8期。
28. 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及其启示,《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
29. 哲学的民族特点与文化传统《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6期。
30. 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南开哲学》2004年10月。
31. 罗尔斯的自由观:自由与平等结合《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
32.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方式与人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33.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4. 体系化哲学的突破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
35. 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5期。
36. 社会批判理论的“新的范畴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7.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理性建构方式及其启示《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五)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现代社会 (已完成)
2.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意识形态与人的社会认同 (进行中)
3.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意识形态批判与解放的认识兴趣——马克思和哈贝马斯认识论比较研究 (即将完成)
4. 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认识结构研究 (已完成)
5. 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哲学中的社会观念 (已完成)
6. 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政治哲学视野下的自由问题研究 (进行中)
7. 南开大学985工程子项目:意识形态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 (进行中)
(六)获奖情况:
1. “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的理论”(独撰),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应着重从社会历史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王国的理论”,(合写)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 《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参编)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认识结构研究》(独撰)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 《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合著),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 《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塑》(独撰),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